最近半年,只要你混过数码圈,肯定知道这么一回事儿——存储要涨价了,赶紧买。但这回的涨价,可不是嘴上说说。它是那种看一眼报价单,就能让你瞬间理解什么叫科技让生活更艰辛的级别。
存储涨价,钱包先哭了
全球存储芯片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一路飙升,直接冲上了2021年以来最猛的周期。TrendForce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三季度DRAM合约价预计上涨约10%–15%,高带宽内存HBM更是可能冲到15%–20%;NAND Flash合约价则预计上涨 5%–10%。
手机端的LPDDR5X涨幅尤为夸张,预计在15%–30%之间,同时交货周期也拉长到26~39周。涨价背后的推手很直接:AI服务器疯狂扩容、数据中心吞资源如喝水、智能终端市场也重新活跃起来,三股力量齐发力,直接把存储价格顶上去。
在这种大环境下,手机厂商的成本线被硬生生往上推,整个行业的定价逻辑,很可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被彻底改写。
谁把存储价推上天?
2025年的内存涨价已不再是简单的周期波动,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后的系统性上行:根据财联社报道,DDR4全年累计涨幅已超过200%,单条16GB价格突破500元,DDR5的涨幅也逼近120%,过去600元能买到双16GB套装,如今同价只能买到单条;这股涨势同样蔓延到手机端。
背后驱动可以归纳为三点:其一,AI数据中心建设进入爆发期,云服务商为应对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,大规模扩容高性能服务器,使高带宽、大容量内存需求呈指数级增长;其二,2023–2025年行业亏损导致产能收缩,各大厂商在2025年初实施控产与出货管理以修复利润,加剧供需紧绷。
其三,智能手机市场在2025年显著复苏,全球出货量预计同比增长约7%,AI手机、旗舰影像与折叠屏大幅提升了对高规格内存和存储的消耗。整体来看,AI需求是主驱动,厂商控产放大了涨幅,而晶圆产能紧张则成为直接触发点,三者共同塑造了本轮存储价格全面上行的底层逻辑。

定价压力?手机厂商也很慌
存储在手机BOM里的占比非常高,这东西一涨价,整机成本就跟着飞。产业链人士已经放话:2025年未发布的旗舰+2026上半年新机普遍涨3%~8%别看数字不大,旗舰机起步就是5k~7k,这一下来就是三四百的涨幅。
更现实的是:存储版本差价被强行拉大。256GB → 512GB的差价原本300~400,如今普遍来到500-600。512GB、1TB 这种大容量更是直接变奢侈品。
厂商为了不吓跑消费者,有的开始在别的地方削成本——比如影像模组缩水、屏幕规格微调,把便宜的地方更便宜,把贵的地方继续贵。一句话总结:涨价已经上路,只是走得比较体面。
对于消费者而言,涨价带来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。其一是购机门槛的上升,尤其是入门旗舰的起售价可能突破4000元关口。其二是大存储溢价的显著提高,512GB乃至1TB版本的售价上涨速度明显快于低配机型,高存储版本的稀缺溢价正在被进一步放大。

今年换机值吗?
要说今年是否为最佳换机节点这一问题,综合行业数据可以得出明确结论——2025年确实是相对理想的换机时机。
因为现在市面上正在卖的大部分旗舰,它们的定价都是按照2025 Q4~2025 Q1 的成本体系定出来的。那时候的存储成本,还没现在这么夸张。所以你会发现:小米17、荣耀Magic 8、一加15,这些搭载LPDDR5X + UFS 4.1的主流旗舰,售价都还算正常到可以接受。
动不动拍4K、手机里塞满素材、文件全靠本地存的用户,最好赶在2025年换机,因为存储涨价还在半山腰,等全面传导到终端,那可就是贵上加贵,512GB、1TB直接成奢侈容量;而那些手机已经卡、掉电像坐电梯、打开应用都在喘的真刚需用户就更别犹豫了,越早买越划算,明年同档位机型肯定比现在贵。
至于轻度用户或预算紧的人可以继续观望,但得接受未来半年后涨价成常态的现实,别指望价格掉头往下走。整体看,2025年还处在存储涨价周期的前半段,厂商竞争还能稍微压一压价格;但2026年开始,这点抑制力基本就要见底了。
2025年全球内存涨价,本质是AI服务器需求炸裂、上游产能顶不住、再叠加厂商主动控产形成的供需三重奏。对手机行业来说,就是——成本持续上推,2026年新机普遍涨价是大概率事件。
所以如果你有换机计划,尤其盯着中高端、大存储版本,2025下半年是最后的相对友好窗口。现在的价格还没完全体现真实成本,等涨价链路跑完,想省钱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
以上就是全部内容,喜欢的话记得收藏本站,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