币圈新手入门教程
用户
  • 文章
  • 用户

开启精彩搜索

首页> 科普> 正文

中本聪遗产异动?史上最大单笔比特币转账引发三大猜想

这些沉睡多年的比特币就像定时炸弹,每次苏醒都能让全球市场抖三抖。

就在2025年7月4日,区块链浏览器突然捕捉到一组异常数据——八个休眠超过14年的钱包同时苏醒,完成了比特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"远古币"迁移。

8万枚"古董级"BTC集体搬家

链上数据显示,当天有八个2011年创建的钱包不约而同地各转出1万枚BTC,合计8万枚。按当天10万美元的币价计算,这批"古董"价值超过80亿美元

图1:链上转账记录截图,红框标注八个输出地址

这些比特币的入账时间要追溯到2011年4月3日,当时单价还不到1美元。14年过去,这些钱包就像被遗忘的保险柜,里面的资产悄悄增值了1390万倍。这次转移打破了此前5万枚的纪录,成为中本聪时代比特币最大规模的链上活动

图2:2011年的原始入账记录,当时总价值不到6万美元

市场为何如此紧张?

·活化石级稀缺性: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矩——沉睡越久的比特币越珍贵。这批2011年前的"古董币"全网络存量不足200万枚,这次就动了总量的4%。

·操作细节藏玄机:转移使用的是SegWit地址(隔离见证技术),这种2017年才普及的低手续费格式,说明操作者绝非技术小白。更蹊跷的是,新地址至今没有后续动作,既没拆分成小额,也没往交易所充值。

·量子计算疑云:有人发现这些钱包都是P2PK类型——早期的一种交易格式。理论上说,这种格式在第一次转账时会暴露公钥,未来若出现成熟的量子计算机(能运行Shor算法),确实存在被破解风险。但有意思的是,本次转出的钱包都是首次活动,公钥此前从未暴露过,量子攻击的说法站不住脚。

·市场心理博弈:2015年有个类似案例,某远古地址转出3万枚BTC后,市场恐慌性下跌20%。但后来发现持有人只是把币挪到冷钱包,虚惊一场。这次会不会重演历史?

暴跌预警还是虚惊一场?

市场反应总是很诚实——消息传出后,BitMEX上的永续合约瞬间砸出500美元价差。但冷静分析:

1. 如果真要抛售,直接转交易所更高效,何必大费周章用SegWit?
2. 可能是机构在整合托管方案,比如从单签钱包迁移到多签方案
3. 不排除是某个早期矿工的后人在处理遗产

有个细节值得玩味:其中1万枚被转到地址"bc1q9...z3r0",这个格式是2021年才流行的Taproot升级后的地址。能熟练使用最新技术栈,说明操作者绝非临时起意。

市场老炮的观察

从业十年的链上分析师Tom有个观点:比特币最珍贵的不是年份,而是持有人穿越牛熊的定力。这些沉睡14年的钱包,本身就是最好的价值证明。

这次事件暴露出两个现实:
- 随着比特币进入传统金融视野,机构级的安全托管需求正在爆发
- 量子计算虽然还很遥远,但加密社区已经开始未雨绸缪

©版权声明
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同时本站内容仅代表我们个人的观点,均不构成投资建议。

THE END

相关推荐

风险提示

防范以"虚拟货币""区块链"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

----银保监会等五部门

热门百科